top of page

諦。出任務|臺東都蘭PDC 用料理傳遞信念

已更新:2022年6月7日


【圖/義式紅醬燉大頭菜】


【PDC第二日料理】

進行到課程第二天,都蘭難得迎來濕冷天氣,冷暖乾溼一如青菜蘿蔔,各有所好,先不論老天爺陰晴是否,唯一能肯定的是:諦為學員們呈上的每一道菜餚,彭湃著絕對正比的熱情,溫度已經不能用觸覺和味覺衡量,而是透過心去碰撞、摩擦而感受的。


《蕃茄味噌豆乳湯》 蕃茄酸甜、味噌厚實、豆漿醇香、蘿蔔清甜,通通都有。 市面上許多味噌,說它濫竽充數有些過分,然而事實上,走近超市冷藏櫃,信手拿起一盒包得掩掩實實的它,再翻到背面一看──你將會發現產品成分的那行,竟多數都晃晃地寫著「食用酒精」四個字,目的無他,就圖個消毒酒精的清酸,真是可惡。味噌和蔭油同源於大豆類經發酵後的產物,時間醞釀出的那一股鹹來併酸,可是有層次、有輕重而融合的!


《諦》選用台灣有機白味噌,這一道「蕃茄豆乳味噌湯」,淺淡的發酵香均勻地擴散,伴隨鍋中熱氣蒸騰起舞,再倒入臺灣本土黃豆,新鮮現磨還不濾渣的豆漿,因此更添了滑入口時的厚度及香氣;一塊塊白蘿蔔在汩汩的湯頭裡躍動,纖維被軟化並釋放甘脂;飽滿的蕃茄經過燉煮,沙化後鬆軟綿密,恰到好處的酸在這裡並不突兀,而是開啟了你的味蕾。


【圖/懷念地白菜滷】


《陳皮紅豆沙》

經過十多個鐘頭的清水浸泡,紅豆已準備好一躍下鍋,顆粒飽滿的他們在文火三小時後,由內而外逐漸舒張,裡頭的沙質緩緩地從隙縫中流出,讓湯底盈滿綿密豆沙,起鍋前再滾大火,加入幾瓣老陳皮點綴甜味,使甜香不膩。


我們小心翼翼地專注著爐火強度,因此讓紅豆仍保有原本豐潤的體態,直到含入嘴裡的那一刻才化開來,口腔內不只豆沙的滑順細緻,還帶著柑橘調的一抹酸澀,在酸與甜間觥籌交錯,忍不住把熱騰騰的紅豆沙一碗碗下肚。即使這樣的味道既非港澳地道,更不是台灣家戶裡的那味傳統, 卻鮮明了那總是模糊的熟悉。


【圖/陳皮紅豆沙】


《諦》不臆測「後疫情時代」即將來臨或依然遙遙無期,料理只是我們傳達信念的一種媒介,除此還有書籍、課程、講座和實務等,諦做的每一件事,不敢妄稱是前驅先鋒,那些信念的種子,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並不乏人問津,可我們單純地,訕笑自己的同時,仍埋頭苦幹實幹,只願做那道風,把種子吹往更廣更遠的土地。



【圖/醋溜馬鈴薯】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